音乐没有国度,但音乐家有祖国,《音乐家》是一部直达人心的影片
你知道吗?音乐家冼星海不仅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《黄河大合唱》等传世名曲,也为哈萨克斯坦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虽然音乐没有国界,但音乐家是有祖国的,电影《音乐家》应运而生,讲述了音乐家冼星海的海外经历,是一部直达人心的影片。

思乡心切,生活无着,命运坎坷,沉重的压力下激起音乐家巨大潜能,背井离乡的痛苦也使他对祖国的思念,民族强盛的渴望得以升华,最终促成伟大作品的诞生。从延安到莫斯科,再到阿拉木图,冼星海生命最后5年的漂泊历程与他对祖国的深切思念,这些思念之情在片中得到了展示。

电影《音乐家》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40年代,影片的幕后团队在资金有限、时间又非常紧迫的情况下,以真实布景结合后期特效制作的方式,力求还原当时场景,为影片质感提升一个层次。

影片从一开始,就使用了倒叙的手法,展现了1990年两个素未相识却又在生命里念念不忘的两个曾经的女孩,因为对一个人的共同的记忆,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思念后,在哈萨克斯坦车站的站台,两人相拥哭泣。这样的开头,引出了他们共同思念的重要人物——音乐家冼星海。
战争的残酷令人极度压抑难过,而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和黄训的互动虽温情,但在战争的背景下,也让人隐隐感到不安。因为战争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两人,生活在一起,互相照顾,宛若一对真正的父女。这种情感的刻画并未用激烈的情节冲突表现,简单的一些日常互动,就勾勒出人和人之间的温暖。

看完特别震撼,情节感人,剧情不拖沓,主创人员的演技无可挑剔,小演员的演技更是堪称完美,电影的情怀所在,让我回想起自己在校学生大合唱比赛中所选的曲目就是《黄河大合唱》。

《音乐家》片尾有一个催泪点,就是中哈两国不同时空穿越演奏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通过交叉蒙太奇的剪辑,最终辉映在一起,构成强烈的节奏感和热血燃爆的氛围。

音乐是没有国界的,但音乐家是有祖国的,被困阿拉木图期间,冼星海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,创作出交响诗《阿曼盖尔德》,他用音乐的形式鼓舞哈萨克斯坦民众,与野蛮的法西斯斗争到底;同时,他的思乡之情,他对于祖国的热爱自始至终都没有丝毫改变!
全部 0条评论